2025年三伏天(7月20日至8月18日)为史上第二热,全国平均气温达23.21℃,仅次于2024年的23.24℃。期间新疆吐鲁番盆地及南部多地、四川盆地、湖北等地高温日数超15天,部分地区(如吐鲁番盆地)达20天以上,四川甘洛、陕西勉县等1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高温日数创历史同期最多纪录。
出伏后(8月19日起),暑热并未消退。未来一周,副热带高压仍强势控制黄淮及其以南地区,杭州、南京、上海等多地将持续大范围高温,其中杭州明后天更高气温可达40℃,南京、上海更低气温直逼30℃,全天候暑热困扰。展望后期,副热带高压要到8月底才会明显南退,南方高温短期内不会结束,且北方高温余量已不多,南方仍以高温高湿的“ *** 天”为主。
三伏天身体调理建议
起居调养:避暑藏阳,规律作息
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暴晒,外出时戴帽子、备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品;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℃,避免直吹后颈(大椎穴)、肚脐(神阙穴)等部位,出汗后不要立即冲冷水澡,以防寒湿入侵。作息上应晚睡早起(22:30前入睡,67点起床),午间小憩30分钟,缓解疲劳,养心安神。
饮食调理:清补祛湿,忌贪寒凉
以“清补”为原则,优先选择绿豆汤、冬瓜荷叶汤、丝瓜等清热解暑食材;同时兼顾健脾祛湿,可食用赤小豆、薏米、山药、茯苓等;阳虚体质者(如冬季怕冷、易感冒)可少量食用生姜、羊肉、红糖姜茶等温养阳气,但体质偏热者(易上火、口干)应少用。避免食用冰镇饮料、冰淇淋、油腻辛辣食物(如烧烤、火锅),以防损伤脾胃阳气、加重湿热。
运动养生:温和适度,避免大汗
选择清晨或傍晚等凉爽时段运动,推荐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散步等温和方式,以“微微出汗”为度,避免大汗淋漓(气随津泄,易导致虚脱)。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(如淡盐水、电解质水),防止脱水。
冬病夏治:抓住黄金期,增强体质
三伏天是“冬病夏治”的更佳时机,可通过三伏贴、艾灸等方式温补阳气、散寒驱邪,调理冬季易发作的虚寒性疾病(如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关节炎)。但需注意,“冬病夏治”并非人人适合,孕妇、阴虚火旺者(易口干、便秘)、皮肤溃烂者不宜,建议先咨询中医师,根据体质调整方案。
情绪调节:静心养神,防“情绪中暑”
高温易导致“暑易伤心”,出现烦躁、失眠等症状。建议通过听舒缓音乐、冥想、深呼吸等方式静心;按揉内关穴(腕横纹上2寸,两筋之间)、劳宫穴(握拳时中指指尖对应掌心处)各2分钟,缓解不良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