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起点(通常在公历8月7—9日之间),标志着暑热渐退,但并不等同于出伏(三伏天结束)。根据传统历法,三伏天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其中末伏始于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(以天干地支纪日法计算),持续10天。立秋往往处于中伏或末伏初期,酷热天气并未立即结束,民间所谓“秋后一伏”正是此意——立秋后仍可能遭遇“秋老虎”(短期回热天气,因副热带高压未完全南撤,白天高温持续)。真正出伏需等待末伏结束,此后暑气逐渐消退,天气转凉。例如,2025年立秋为8月7日,末伏为8月9日至18日,出伏为8月19日,立秋时尚处于末伏初期。
立秋诗词精选
立秋是中国传统节气中极具诗意的节点,文人墨客常以诗词捕捉初秋的微妙变化,抒发对季节更迭的感慨。以下是经典立秋诗词选萃:
《立秋》(宋·刘翰)
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
睡起秋声无觅处,满阶梧叶月明中。
注:以“乳鸦”“新凉”“梧叶”勾勒出立秋夜的静谧与新秋的凉意,末句“满阶梧叶”以景结情,烘托出淡淡的秋愁。
《山居秋暝》(唐·王维)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
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注:虽未直接写“立秋”,但“天气晚来秋”点出初秋傍晚的清新,全诗以“雨”“月”“松”“泉”营造出恬淡悠远的意境,是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。
《秋词》(唐·刘禹锡)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
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注:一反传统“悲秋”基调,以“晴空一鹤”展现秋日的昂扬生机,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《立秋夕有怀梦得》(唐·白居易)
露簟荻竹清,风扇蒲葵轻。
一与故人别,再见新蝉鸣。
是夕凉飚起,闲境入幽情。
回灯见栖鹤,隔竹闻吹笙。
夜茶一两杓,秋吟三数声。
所思渺千里,云外长洲城。
注:通过“露簟”“新蝉”“凉飚”等意象,写出了立秋夜的清凉与对友人的思念,闲适中带着淡淡的怅惘。
《立秋二绝·其一》(南宋·范成大)
三伏熏蒸四大愁,暑中方信此生浮。
岁华过半休惆怅,且对西风贺立秋。
注:以“三伏熏蒸”对比“西风贺立秋”,表达了诗人对夏去秋来的感慨,既有对过往的释然,也有对未来的期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