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伏:7月20日~7月29日(10天);
中伏:7月30日~8月8日(10天);
末伏:8月9日~8月18日(10天)。
其推算依据我国传统干支纪日法: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(2025年7月20日,庚寅日)为初伏起点,立秋后之一个庚日(2025年8月9日,庚戌日)为末伏起点,中间间隔10天为中伏。
三伏天饮食注意事项
1. 饮食原则:多酸多甘、补气去火
三伏天气候炎热潮湿,易耗气伤津、滋生内热,饮食需兼顾“清热解暑”与“健脾养胃”。可选用酸味食物(如柠檬、山楂、乌梅、番茄)生津开胃, *** 唾液分泌;甘味食物(如红枣、红豆、山药)补益脾气,缓解倦怠乏力;清热去火食物(如苦瓜、绿豆、冬瓜、荷叶)缓解暑热烦渴、口舌生疮等症状。
2. 推荐食物:平安“三瓜”、祛病“三肉”、消暑“三果”
平安“三瓜”:苦瓜(清热解暑、清心除烦,可凉拌、小炒或煲汤)、丝瓜(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,适合痰喘咳嗽者)、冬瓜(清热化痰、除烦止渴,含糖量低,适合糖尿病、高血压人群);
祛病“三肉”:黄鳝(小暑前后最滋补,补中益气、除风湿,适合风湿性关节炎缓解期)、羊肉(入伏后食用,温中散寒、增强食欲,促进体内湿热排出,即“伏羊”习俗)、鸭肉(性凉、高蛋白低脂肪,适合苦夏、上火者);
消暑“三果”:山竹(降燥清凉,含抗氧化物质,每天3个为宜)、杨桃(含水量超90%,补充电解质,缓解暑热脱水)、桃子(生津解渴、润肠通便,富含维生素和果酸)。
3. 饮食禁忌:规避伤脾损阳食物
忌辛辣油腻:辣椒、烧烤、油炸食品等易助内热生火,导致口舌糜烂、大便干结;油腻食物(如肥肉、油炸食品)加重胃肠负担,引发腹胀、不思饮食;
忌贪凉:冰镇饮料、冰淇淋、冷饮等会抑制脾胃功能,导致食欲更差;长期过量食用易损伤脾胃阳气,引发腹痛、腹泻;
忌含糖饮料:可乐、奶茶等含糖饮料会增加血糖负担,影响食欲;建议选择淡盐水、绿豆汤、酸梅汤、柠檬蜂蜜水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4. 特殊人群饮食建议
体质虚寒者:可适量吃姜(如姜枣茶、醋泡姜),温中散寒、促进排汗,平衡“外热内寒”;但阴虚火旺(舌红少苔、便秘)者需谨慎;
糖尿病患者:适量吃西瓜、桃子等低糖水果,避免过量;优先选择清淡饮食(如蒸、煮、凉拌),控制主食量;
食欲不振者:采用“少量多餐”模式,三餐减量,午后将水果、酸奶作为加餐;选择易消化的食物(如粥、面条、蒸蛋),避免加重胃肠负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