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,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之间。此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南方,太阳到达黄经45度,标志着季节从春向夏的正式转换。
“立夏”名称的由来
“立”为“开始”之意,“夏”在古汉语中有“大”的含义(如《尔雅·释诂》载“夏,大也”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《历书》等古籍均明确记载:“斗指东南,维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”——意为春日播种的植物至此已抽枝展叶、进入快速生长期,天地间万物呈现蓬勃壮大之态,故以“立夏”命名。
立夏的起源与历史演变
立夏作为节气雏形,起源于上古农耕文明时期,是先民通过观察北斗星斗转星移、太阳运行轨迹及自然物候变化(如植物生长、动物活动)出的时序标志。战国末年(公元前239年),“立夏”已正式纳入二十四节气体系,成为官方认可的季节转换节点。
汉代以后,立夏的礼俗逐渐丰富。据《后汉书·祭祀志》记载,东汉时已有“迎夏于南郊”的仪式:帝王率文武百官身着朱色礼服、佩戴朱色玉佩,前往京城南郊祭祀赤帝祝融(火神,象征夏季)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宋代时,迎夏仪式进一步细化,还增加了祭祀南岳衡山、南镇会稽等名山大川的内容。明清时期,立夏习俗融入更多民间元素,如江南地区的“尝三新”(品尝樱桃、青梅、麦子等时令鲜食)、“立夏秤人”(悬挂大秤称人体重,寓意祈福增寿)、“斗蛋游戏”(用煮熟的鸡蛋相互碰撞,祈求孩子不疰夏)等,成为民众迎接夏季的重要民俗活动。
立夏的文化内涵
立夏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,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此时气温回升、雨量增多、光照充足,为农作物的旺盛生长提供了关键条件,故有“立夏看夏”之说(指此时可判断夏收作物的长势与收成)。立夏习俗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、平安的追求——如“称人”寓意避灾祈福,“斗蛋”象征保护孩子顺利度过炎夏,“尝新”则是对丰收的感恩与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