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十五为什么是鬼节 中元节的诗句

admin

七月十五的“鬼节”之称,源于道教、佛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,核心与“鬼魂出没”的传说及“祭祖追思”的传统相关:

1. 道教“中元”与“地官赦罪”: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“中元节”,源于“三元说”(天官上元赐福、地官中元赦罪、水官下元解厄)。传说中元日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,释放众鬼返回阳间接受考校——有主的鬼魂回家与子孙团聚,无主的孤魂野鬼则在人间游荡觅食。为安抚这些鬼魂、避免其作祟,民间形成了祭祀祖先、焚烧纸钱、施食孤魂的习俗,“鬼节”因此得名。

2. 佛教“盂兰盆”与“目连救母”:佛教称七月十五为“盂兰盆节”,源自《盂兰盆经》中“目连救母”的故事。目连尊者用神力看到母亲堕入饿鬼道,受饥苦折磨,便向佛陀求救。佛陀教导他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供,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,借助僧众的修行功德,救度母亲脱离苦海。这一传说与中国“追先悼远”的俗信结合,逐渐演变为超度亡魂的节日,强化了“鬼节”的氛围。

七月十五为什么是鬼节 中元节的诗句

3. 民间“秋尝”与“鬼月”传统:上古时期,七月是丰收的季节,民间有“秋尝”习俗——用新收获的粮食、瓜果祭祀祖先,报告秋成。后来,这一习俗与道教“中元”、佛教“盂兰盆”融合,七月被视为“鬼月”(七月初一开鬼门、七月十五鬼门大开、七月三十关鬼门)。人们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十五返回阳间,因此需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,同时兼顾安抚无主孤魂,形成了“鬼节”的民间认知。

二、中元节的经典诗句

中元节作为传统节日,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寄托哀思、描绘习俗的诗词,以下为经典作品:

1. 《中元作》(唐·李商隐):“绛节飘飖宫国来,中元朝拜上清回。羊权须得金条脱,温峤终虚玉镜台。曾省惊眠闻雨过,不知迷路为花开。有娀未抵瀛洲远,青雀如何鸩鸟媒。”诗中以“绛节”“上清”等道教意象开篇,描绘中元朝拜的场景,后转入对爱情的怅惘,将节日氛围与个人情感交织。

2. 《中元夜》(唐·李郢):“江南水寺中元夜,金粟栏边见月娥。红烛影回仙态近,翠环光动见人多。香飘彩殿凝兰麝,露绕青衣杂绮罗。湘水夜空巫峡远,不知归路欲如何。”此诗写江南水寺的中元夜景,红烛、翠环、兰麝、露华等意象营造出神秘而热闹的氛围,末句以“归路”暗合“鬼节”的游魂传说。

3. 《中元日赠张尊师》(唐·令孤楚):“偶来人世值中元,不献元都未日闲。寂寂焚香在仙观,知师遥礼玉京山。”诗中写诗人于中元日在仙观中焚香,遥想张尊师礼拜玉京山的场景,体现了道教中元节的斋醮习俗。

4. 《中元夜百花洲作》(宋·范仲淹):“南阳太守清狂发,未到中秋先赏月。百花洲里夜忘归,绿梧无声露光滑。天学碧海吐明珠,寒辉射宝星斗疏。西楼下看人间世,莹然都在清玉壶。”虽未直接写“鬼节”习俗,但以“清玉壶”“寒辉”等意象烘托出中元夜的清冷与静谧,暗合祭祖的肃穆氛围。

5. 《中元雨中呈子晋》(宋·朱熹):“徂暑尚繁郁,大火空西流。兹辰喜佳节,凉雨忽惊秋。昬晚兰径滋,萧萷庭树幽。炎气一以去,恢台逝不留。刀笔随事屏,尘嚣与心休。端居讽道言,焚香味真诹。子亦玩文史,及此同优游。”诗中写中元雨中的清幽景象,“焚香”“讽道言”等细节体现了中元节的道教文化内涵,表达了文人超脱尘嚣的心境。

6. 《中元见月》(明·边贡):“坐爱清光好,更深不下楼。不因逢闰月,今夜是中秋。”此诗以“中元见月”起笔,将中元月与中秋月对比,写出了中元夜月的清冷与美丽,隐含对亲人的思念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