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节的农历日期 七月十五为什么是鬼节

admin

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农历日期固定为七月十五(部分地区因习俗差异可能提前至七月十四,但主流为十五)。它是道教“三元节”(正月十五上元、七月十五中元、十月十五下元)之一,也是佛教“盂兰盆节”、民间“鬼节”(又称“七月半”“施孤”)的共同日期,承载着慎终追远、普度众生的文化内涵。

七月十五被称为“鬼节”的原因

“鬼节”的称呼源于儒、释、道三教融合的传说与习俗,核心与“鬼魂回归”“超度亡灵”相关:

中元节的农历日期 七月十五为什么是鬼节

1. 道教“地官赦罪”传说

道教认为,七月十五是“中元地官”(清虚大帝)的诞辰。地官掌管冥界地府,负责赦免亡魂罪过。此日,地府会打开鬼门关,释放狱中众鬼囚(包括祖先亡魂与无主孤魂),让它们返回人间享受香火、施食。民间相信,这一天祖先会“回家探望”子孙,因此需通过祭祀安抚鬼魂,避免其作祟。

2. 佛教“盂兰盆节”传说

佛教中,“盂兰盆”(Ullambana)意为“解救倒悬”,源自《盂兰盆经》中“目连救母”的故事。目连(佛祖十大弟子之一)得道后,用天眼看到母亲堕入饿鬼道,因生前罪孽深重,终日饥苦无食(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炭)。目连求助于佛祖,佛祖指示需在七月十五日(僧众结夏安居结束之日)备百味五果、供养十方僧众,借助僧众威神力才能解救母亲。后来,这一习俗演变为“盂兰盆会”,旨在超度亡魂、普度众生,进一步强化了“鬼节”的印象。

3. 民间“鬼月”与“秋尝”习俗

农历七月被视为“鬼月”(传说鬼门自七月初一开启,至月末关闭),七月十五是“鬼月”中最关键的“鬼节”。民间相信,此时鬼魂活跃,需通过祭祀(如烧纸钱、放河灯、摆供品)安抚无主孤魂,避免其对人间造成滋扰。“秋尝”(古代秋季丰收后祭祀祖先的习俗)也与中元节结合,人们将丰收的作物献给祖先,表达“事死如事生”的孝道,同时祈求祖先庇佑来年丰收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