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辰的含义是什么 十二时辰的来历是怎样的

admin

时辰是中国古代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分段计时制度,是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、天色变化及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归纳的计时方式。其核心是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等长的时段,每个时段称为一个“时辰”,对应现代时间的2小时。古代用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为时辰命名,同时赋予每个时辰形象的别称(如子时对应“夜半”,午时对应“日中”),既体现了时间的流转,也融入了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。

二、十二时辰的来历

1. 起源阶段: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方位基础

时辰的含义是什么 十二时辰的来历是怎样的

十二时辰制的雏形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。当时人们将历法中的12个月名称(子月、丑月等)与天文方位结合——北方为子位、南方为午位、东方为卯位、西方为酉位,认为一昼夜太阳沿这12个方位运行一周,每经过一个方位即为一个时辰,从而形成“12时辰”的概念。

2. 形成阶段:汉代地支命名法的定型

汉代太初改历(汉武帝时期)后,十二时辰制进一步完善。天文学家将太阳在天空的方位与地支结合,用“子时”“丑时”等地支名称替代早期的方位描述(如“日出”对应“卯时”、“日中”对应“午时”),并通过《汉书·翼奉传》等文献记载“日加申”(太阳位于申位)等用法,使地支计时法成为官方规范。十二时辰的名称与时间范围基本固定:子时(夜半,231时)、丑时(鸡鸣,13时)、寅时(平旦,35时)等。

3. 完善阶段:别称与计时工具的配合

为更形象地反映不同时段的特点,古人还为每个时辰配备了生动别称(如“日出”对应卯时、“日入”对应酉时、“人定”对应亥时),这些别称多源于自然现象(如日出、日落)或生活场景(如“鸡鸣”“食时”)。配合“漏刻”(水钟)、“更点”(夜间计时)等工具,将抽象的地支时辰转化为可操作的时间体系——如“一更”对应戌时(1921时)、“二更”对应亥时(2123时),实现了精准计时。

4. 演变阶段:与现代时间的融合

唐代以后,十二时辰制进一步细化,将每个时辰分为“初”“正”两部分(如子时分为“子初”230时、“子正”01时),与现代24小时制的对应关系更加明确。清代初期,官方正式规定“一日为96刻”(每时辰8刻,每刻15分钟),使十二时辰制与百刻制统一,最终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时间体系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