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姓是中国传统姓氏,以国名为氏为核心特征,主要源自姬姓,同时融合子姓、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多源流,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。
一、主要来源:姬姓郑氏(主流)
姬姓郑氏是郑姓最核心的支系,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。周宣王姬静之弟姬友(谥号郑桓公)是姬姓郑氏的得姓始祖。公元前806年,周宣王将姬友封于郑(今陕西华县东),建立西周诸侯国——郑国。周幽王时期,姬友见西周统治动摇(如“烽火戏诸侯”导致王室权威衰落),为保全族人,采纳太史伯建议,将郑国财产、部族及家属迁移至虢郐之地(今河南郑州一带,史称“虢郐寄孥”)。公元前771年,犬戎攻破镐京,姬友在护卫周幽王时殉难。其子郑武公继位后,联合诸侯赶走犬戎,随后攻灭郐国与东虢国,于公元前769年建立新的郑国,定都新郑(今河南新郑)。春秋时期,郑国逐渐强盛,郑武公、郑庄公相继担任周平王卿士,成为春秋初期重要诸侯国。公元前375年,郑国被韩国所灭,遗民为纪念故国,纷纷以“郑”为姓,散居于陈、宋之间(今河南淮阳、商丘一带),姬姓郑氏由此成为汉族郑姓的主流。
二、其他源流
1. 子姓郑氏:源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(又称奠侯),因主持祭奠用酒得名,为商朝一方国(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丘)。周灭商后,子姓郑国灭亡,遗民被迁至渭水上游(今陕西宝鸡附近),后逐渐融入姬姓郑氏。
2. 姜姓郑氏:出自姜太公(姜子牙)少子井叔,周武王封其于郑(今陕西凤翔县),史称“西郑”,以统治子姓郑人。周穆王时,西郑被夺为周王室下都,姜姓郑国灭亡,国人以“奠井氏”或“郑井氏”为姓,后简化为郑氏,逐渐淹没于姬姓郑氏中。
3. 少数民族改姓:宋朝以后,部分少数民族因汉化或赐姓改入郑姓。如北宋金国女真人石抹氏改汉姓郑;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、郑佳氏等氏族均改汉姓郑,成为郑姓的重要分支。
三、起源的关键节点
郑姓的起源以姬姓郑氏的形成为核心,其关键节点包括:
封国建姓:周宣王封姬友于郑(陕西华县),奠定郑姓的姬姓根基;
迁徙立国:姬友因西周危机迁至虢郐之地,其子郑武公建立新郑国(河南新郑);
国亡改姓:郑国被韩国灭亡后,遗民以国名为姓,标志着郑姓作为独立姓氏的正式形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