汤姓是中国古老且多源流的姓氏之一,其形成融合了子姓血脉、外族改姓及官职、避讳等多种因素,核心起源可归纳为以下几支:
1. 子姓正宗:源于商汤,以谥号为氏
这是汤姓最主要的起源,源自黄帝后裔商部落。商部落始祖契是帝喾之子,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(今河南商丘),赐姓子氏。传至第14世孙履(又名天乙、成汤)时,夏朝末代暴君桀残暴无道,履以“仁政”凝聚民心,先后灭掉葛、韦、顾、昆吾等夏朝盟国,最终建立商朝,定都亳(今河南商丘),死后谥号“成汤”。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先祖谥号“汤”为氏,尊商汤为得姓始祖,这是河南汤氏的正宗源头。
2. 子姓分支:西周宋国后裔,因避祸改姓
西周初年,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,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庶兄微子启,建立宋国(今河南商丘一带),以奉商祀。传至宋国君主偃时,偃自立为王,其弟昌生隆,因秦始皇“焚书坑儒”畏祸,改子姓为汤姓。这一支汤氏同样源自子姓,是商族后裔的延续。
3. 荡氏简改:春秋宋国荡姓,去草头为汤
春秋时期,宋国有荡姓家族(源于商朝荡氏部落)。荡原任宋国司城(掌管都城防务的重要官员),其子公孙寿不愿继承父位,由子孙荡意诸继任。后荡姓子孙为避祸(或简化姓氏),去掉“荡”字的草字头,以“汤”为姓。这一支汤氏虽非子姓直系,但仍与商族血脉关联。
4. 风姓远源:伏羲后裔,以居邑为氏
传说远古时期,太昊伏羲氏(风姓)与妹妹女娲成婚,育有十子。伏羲崇尚太阳,将十子称为“暘”(后史记载为“阳”),分居于汤山(今陕西西安一带)。其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“汤”为氏,这是汤姓非常古老的起源之一,至今仍有部分汤氏族人尊奉伏羲、女娲为得姓始祖。
5. 官位演变:以官职称谓为氏
汤官氏:秦汉时期,宫廷少府设置“汤官令”“汤官丞”,专门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(如“汤饼”)。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,称“汤官氏”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“汤”。
汤沐食侯:南北朝时期,南朝陈国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设置“汤沐食侯”爵位(地位介于开国男爵与乡亭侯之间,官秩正七品),主要封赐王族。隋开皇十年(590年)陈国灭亡后,其后裔子孙因避祸不敢称陈氏,以爵号“汤沐”为氏,后分称“汤氏”“沐氏”。
6. 少数民族汉化:多民族融合改姓
满族:满洲八旗中有“汤务氏”“汤佳氏”等姓氏,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(或汉族融入),后汉化为汤氏。
其他民族:侗、蒙、土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汤姓分布,多为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推行羁縻政策或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汤氏的结果。
得姓始祖
汤姓的共同得姓始祖是商汤(子履、成汤),他是商朝的开国君主,因灭夏建商的功绩被后世尊奉为汤姓始祖。西周宋国后裔改姓的汤隆、春秋荡氏改姓的荡意诸、避讳改姓的殷崇义等,也被部分支系视为得姓始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