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节包袱的称呼需根据收包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及去世时间区分,核心原则是“尊卑有序、新旧有别”。以下是常见关系的具体写法:
1. 直系亲属称呼(父母)
父亲:
去世三年内(服丧期):称“新逝显考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”;
去世三年后:称“故显考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”。
自称均为“孝男”(若为女儿,则为“孝女”)。
母亲:
去世三年内:称“新逝显妣(夫姓)门(母姓)氏老孺人”;
去世三年后:称“故显妣(夫姓)门(母姓)氏老孺人”。
自称均为“孝女”(若为儿子,则为“孝男”)。
2. 旁系亲属称呼
祖父/祖母:称“故祖考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”(祖父)、“故祖妣(姓)老孺人”(祖母);自称“孝孙”。
伯父/伯母:称“故伯考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”(伯父)、“故伯妣(姓)老孺人”(伯母);自称“孝胞侄”。
叔父/叔母:称“故叔考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”(叔父)、“故叔妣(姓)老孺人”(叔母);自称“孝胞侄”。
外祖父/外祖母:称“故外祖考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”(外祖父)、“故外祖妣(姓)老孺人”(外祖母);自称“孝外孙”。
3. 特殊情况:新亡人
若收包人是去世未满三年的新亡人,需在“故”字前加“新”字(如“新故显考”“新故显妣”),以示哀思。
中元节烧包袱单数还是双数
传统习俗中,烧包袱的数量以 单数为吉(如1封、3封、5封等)。
原因在于,双数在传统文化中有“成双成对”的含义,而祭祀祖先时,人们更倾向于“单数”以表达“单独供奉”的诚意,避免“配对”的不吉利寓意。部分地区也会根据家庭习惯调整,但单数仍是主流选择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