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后阳气渐长,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,晚睡(建议不超过23点)早起(早晨7点左右),以接受天地清明之气。中午11点至1点(心经当令)适当午睡(30分钟至1小时),有助于敛养心气、缓解夏日疲劳,保证下午精力充沛。
2. 情志:戒怒戒躁,保持神清气爽
夏季与心相应,“暑易入心”,立夏后易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。需注重“静养”,避免大喜大悲,可通过绘画、钓鱼、书法、下棋、种花等偏静的文体活动,保持心情舒畅、安闲自乐,防止情绪波动损伤心神。
3. 运动:适度慢节奏,避免剧烈耗散
立夏后气温升高、腠理开泄,剧烈运动易导致大量出汗、耗气伤阴,甚至损伤心阳。建议选择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瑜伽等慢节奏有氧运动,每天30分钟左右,以身体微微汗出为宜;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或淡盐水,避免冷饮。
4. 饮食:增酸减苦,补肾助肝
立夏后肝气渐弱、心气渐强,饮食需遵循“增酸减苦、补肾助肝、调养胃气”的原则。多吃低脂、易消化的清淡食物,如鱼、鸡、瘦肉、豆类、小米、玉米、山楂、杨梅、西红柿等(酸味食物可敛汗祛湿、防止耗气伤津);适当食用红色食物(如红枣、红豆、红薯)以养心安神,适量吃苦味食物(如苦瓜、苦菊)清心火(脾胃虚寒者需适量);避免辛辣、油腻、过咸及生冷食物。
5. 穴位保健: *** 或艾灸养心穴位
可通过 *** 内关(腕横纹上2寸,两筋之间)、神门(腕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)、足三里(犊鼻下3寸,胫骨前嵴外1横指)等穴位(每次35分钟,每天23次),起到养心安神、调节脾胃的作用;也可艾灸关元(脐下3寸)、神阙(肚脐)、足三里等穴位,温阳散寒、增强免疫力。
立夏节气忌做的行为
1. 忌贪凉饮冷
立夏后阳气浮于体表、脾胃相对虚寒,过量食用冰淇淋、冰镇饮料等生冷食物,会严重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运化失调,引发腹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问题。
2. 忌过度劳累
自然界阳气旺盛、新陈代谢加快,过度劳累(如长期熬夜、高强度工作)会大量消耗气血,降低免疫力,加重心脏负担(夏季心脏易受损),不利于养生。
3. 忌夜卧贪凉
夜间睡眠时,避免露天而卧或让风扇、空调直吹身体。此时人体阳气尚未完全收敛,寒邪易趁虚而入,导致感冒、头痛、关节疼痛等症状,还会影响睡眠质量。
4. 忌熬夜贪睡
立夏后应顺应“夏长”之气,熬夜会打乱生物钟、导致阴阳失衡,降低免疫力;贪睡则会抑制阳气发散,影响气血流通,使人出现身体沉重、精神不振等问题。
5. 忌坐露天门槛
露天门槛易受寒气、凉风侵袭(尤其是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),且夏季湿度大,门槛易积聚湿气,长时间坐在上面会导致湿气入体,引发关节疼痛、精神不振等不适。
6. 忌晨起洗头
立夏后早晨湿气较重,人体毛孔处于开放状态,晨起洗头(尤其是未用吹风机吹干)易使湿气通过毛孔进入体内,导致体内湿气过重;还可能使头部受凉,引发头痛、头晕等症状。